今天是歼-7战机首飞56周年纪念日。
1966年1月17日,沈飞公司研制生产的歼-7战机在首席试飞员葛文镛的驾驶下首飞成功。
歼-7战机是我国首款两倍音速歼击机,共有两万多个零部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达到两百多项之多,是新中国自歼-6以来最复杂的航空系统工程,标志着我国在当时拥有自主生产世界先进二代机的能力。“歼-7战机外观设计紧凑、轻小灵活,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使用维护简单的特点,曾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纪念馆讲解员薛海梅说。
在试制国产歼-7战机过程中,沈飞公司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立足国内”的原则,充分吸取歼-6战机的经验,并在尊重科学、充分吃透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1964年11月,4架份歼-7战机零部件生产全面铺开;1965年7月,基本完成全机零件制造任务;1965年9月,开始总装0001号飞机;1965年11月,全机静力试验有序开展;1965年11月,0002号试飞机完成总装工序……
首席试飞员葛文镛试飞歼-7战机。
时间来到1966年1月17日,第一架国产两倍音速歼击机歼-7战机由试飞员葛文镛首飞成功。在完成试飞性能科目后,歼-7战机还来到渤海海域上空,进行了包括航炮和火箭在内的空射试验。
此后,沈飞公司再接再厉,完成包括高空性能在内的各项试飞科目,最终提前14个月完成国家下达的试制任务,在1966年11月30日交付部队使用。
当时,美国空军经常派遣侦察机偷窥我方,甚至对我国边境地区进行袭扰。在1967年至1968年期间,我国空军飞行员正是驾驶歼-7战机,在我国西南边陲连续击落4架美制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
在沈飞航空博览园·罗阳纪念馆,一张张图片记录着歼-7战机的历史。
屡立战功、令敌人胆寒的歼-7战机还陆续发展出众多改进型号,并成为上世纪70年代我国空军的主战装备。
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由35架歼-7战机组成的空中方队,以5架一组的指尖队形威武地通过天安门上空。在1999年和2009年国庆50周年、60周年大典上,歼-7战机也都作为空中梯队飞跃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如今,歼-7战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沈飞人却始终秉持潜心铸利剑、默默守忠诚的品格,在‘航空报国’的伟大征程上,用青春、智慧和汗水继续谱写战鹰腾飞的时代凯歌!”薛海梅说。
记者:田勇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