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教育公益组织活力助力乡村教育全面振兴

  作者:赵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

  从一定意义上说,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了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发展动能。教育公益组织着眼于教育公益的目的,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和属性,从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乡村教育活动中来,为助推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教育的发展重心也随之转变:教育功能由教育脱贫转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目标由“有学上”的“数量型”向“上好学”的“质量型”发展目标转移,教育重心由外部资源输入转向激发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在此背景下,教育公益组织也需要重新定位其工作方向和功能,以更好地应对乡村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教育公益组织乡村教育项目运作的着力点

  优化项目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随着乡村教育生态的改变,教育公益组织意识到乡村教育的振兴不能再沿袭传统外部“输血式”发展模式,必须要推动乡村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逐渐减少传统的资助型项目,增加新型发展型项目以激发乡村学校内部潜力。针对乡村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技术引导等方面为其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内在能力,激发其内驱力。在为乡村儿童提供援助时,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济贫助困,而是立足于提供乡村地区儿童需要的教育来开展工作,干预内容更侧重帮助儿童全面成长。

  用项目模式做公益,打造乡村教育品牌项目。教育公益组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逐渐超越慈善模式,主张要跟企业一样制定目标并考核,对干预项目进行专业化及规范化运作与评估,确保所实施的项目“有效率、出结果、可持续”。这促使当前我国产生了一大批教育公益品牌项目,为中国乡村教育带来了改变。

  激发多元主体积极性,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乡村教育振兴。传统单凭一己之力零星地、默默地做出“善举”的援助方式,很难对乡村教育现状产生实质性影响。为此,许多教育公益组织不再单打独斗,而是积极协调政府关系与其他公益资源的投入,形成多方合力支持的合作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各合作主体在资源、能力、技术、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以确保援助项目的顺利实施,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乡村教育振兴中来,共同助力乡村教育的发展。

  教育公益组织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承载

  教育公益组织凭借其对乡村教育需求的敏锐捕捉,以及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和高效的资源使用率,为乡村教育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为乡村教育振兴输出了优质师资。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质量的提升。只有改变一线乡村教育工作者,乡村教育才能进步。教育公益组织通过改善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提高师资待遇水平、开展各种赋能培训活动等,增强了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提升了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和社会能力,使乡村教师真正嵌入乡村社会,扎根乡村教育,促进了乡村教育人才的质量提升和专业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培育了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种子。

  第二,促进了乡村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只有实现了乡村学生的现代化,乡村教育振兴的终极价值目标才得以实现。教育公益组织主张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从乡村儿童的视角出发来规划教育支持项目,为乡村学生提供全人教育。如在教学关系方面主张重新定义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多元体验;在课程设计上主张在基本的读写、运算课程之外开展阅读、音乐、美术、体育、生活实践等特色课程;在教学课堂上主张实现教育与乡村生活的连接等。所有这些干预活动均有助于提高乡村孩子的综合素质,推动乡村儿童健康、快乐、自信、全面成长。

  第三,为乡村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理念。改革教育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中国乡村教育的衰落甚至乡村的衰落,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当前功利化、“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密切相关。在参与乡村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公益组织基于对应试教育负面影响的反思重新定义乡村教育的价值。它们所提倡的开发乡土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开展全人教育,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和校长)开展全方位赋能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为乡村学校引入新的质量评估体系等等,这些探索实践无疑会对当前中国乡村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