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25日,根据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函,全省已有14市分批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及橙色预警。
为何一到秋冬季
四川空气质量就会出现反复?
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对
空气质量的影响真有那么严重吗?
有什么好的对策和建议?
贺克斌院士以视频连线方式解答疑问
11月25日,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焦点一:
今冬首次污染为何涉及16市?
主要是盆地内污染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等四方面原因
数据显示,11月11-16日,四川盆地出现今年秋冬季首次连片污染过程,涉及16个城市,一共出现53天污染。上一次出现该情况还是2016年,涉及12个城市,一共出现73天污染,包括重污染3天,中度污染13天,轻度污染57天。
“通过两次污染过程对比,整体判断这一次气象条件跟上次类似,但结果不一样,因为通过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科技支撑和管控机制,四川的应急管控起到了削峰、延时和抢回一些优良天的基本效果。”贺克斌说。
具体而言,这次污染过程,四川通过预警预报和短期应对的综合措施,全省的重度、中度、轻度污染,比预测少了3天、6天和12天,各个城市的实测浓度比预测下降了6%-12%。同时全省提前发布预警,各地立即开始管控,使污染形成推迟3天,降低了基本浓度,也拉低了后续污染峰值。此外,此次污染过程预测所有城市总的污染天数会达到74天,实际污染天数减少了21天。
“整体来说,这次污染过程对比2016年,体现出了四川盆地长期减排和短期应对能力的提升”。贺克斌说,以成都为例,对比2016年污染过程,这次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更为不利。“如果用大气环境容量来综合反应气象条件,本次环境容量下降了约17.5%,也就是说在大气环境的污染排放容纳能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这次实际发生的污染程度明显低于2016年同类型污染过程”。
污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贺克斌说,这次四川盆地形成区域性、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的污染天气过程,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
一是盆地内污染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这是引发污染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是盆地大气环境受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影响,特别是二次转化提升快、占比高,会在某些时段出现峰值;
三是四川盆地的特殊地形,传输影响明显,其传输过程在全国来讲也具有特殊性;
四是不利气象条件和盆地的特殊地形共同作用下,客观降低了特定时段的环境容量,助推形成高污染,同时在高湿环境下会加快污染物二次转化。
贺克斌表示,从污染二次转化水平看,四川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盆地范围内的二次转化的区域,区域内硝酸盐占比达25%-35%,硫酸盐占达10%-15%,特别在川南地区硫酸盐占比高于成都平原,区域性影响较强。
对比全国的其他区域,四川盆地污染发生过程的频次较北方重点区域低,重度污染天数较少,整体污染程度较低,但在一些时段单次持续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四川盆地的特殊性——大气污染容易积累,相对难以扩散,大气污染物产生、消除过程有自己的特点。
贺克斌说,近几年四川盆地大气质量改善幅度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从重污染发生的频次和程度来看,四川没有京津冀那么高、那么重,“但也要提醒大家,在污染天气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焦点二:
为何一到冬季“气质”就会反复?
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加之全国独一无二的深盆地形
为什么一到冬季四川盆地空气质量就会出现反复,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对此,贺克斌表示,在冬季空气质量相对于其他季节会更差一些,这个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某种程度来讲,全世界都有这样的特点,但是程度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对于空气质量,特别是关于今年PM2.5颗粒物的污染,它的核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就是污染物排放量,第二个是气象条件。
“简单地说,就是气象和排放,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所以在冬季更容易形成静稳天气,使冬季的环境容量降低。”贺克斌说,冬季的四川盆地与夏季相比,环境容量仅有夏季的1/5左右,也就是说它能够消纳污染排放的总量与夏季相比只有1/5左右,但是在冬季,我们的正常生活生产还要开展,以现有的结构性排放和治理技术水平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污染全部降下来,所以这就是冬季在一段时间内会产生区域性污染,甚至在短期时间范围里产生重度污染的原因。
贺克斌表示,四川盆地处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等山脉环绕而成的盆地内,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深盆地形。“盆地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但是这么大而且深的深盆地形就非常罕见了,因此四川盆地与京津冀和其他地区相比,更容易出现静稳、小风等独特的不利气象条件”。
“根据现在的研究,如果要消除一定时段持续的连续污染过程,那么四川的污染物排放量在现有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减少50%左右。如果要彻底消除这种污染天,排放量至少要在现有基础上减去70-80%。”贺克斌表示,如今要实现这样目标还需一些时间和过程,但是重污染天气并不是不可防、不可控的。比如这次重污染天气,四川充分利用这些年积累起来的科技力量,对污染预警服务范围变得更精准、更科学、更有效,把一部分污染天变回了优良天,把部分重污染天转化为了轻污染天。
考虑四川的自然条件,在减排上还需继续下苦功夫,“我们在未来应该更加重视和充分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贺克斌建议,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要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四川在清洁能源上的优势。在结构调整方面,要不断优化空间产业布局,结合“十四五”严控“两高”项目(高耗能和高排放项目)。在移动源方面,大力推动轨道化、电动化、清洁化,增加新能源车辆的比例。
贺克斌认为,在未来污染减排方面,还要推动重点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在污染物方面,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协同是未来重点方向,“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应加大VOC的减排力度,实质性使VOCs有大幅度的下降,通过长期的基础性减排和短期内提升应对能力,逐步地消除重污染,就不会出现一到冬天就有某种形式的反复。”
记者:殷鹏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