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八届青少年运动会羽毛球赛日前在海珠体育中心落幕,比赛期间一直泡在场馆内观战并希望寻找青训新苗子的前国手、现广州羽毛球队教练区冬妮心情不错:“看完比赛,感觉广州羽毛球青训的培养基数比较大,小朋友们基础都打得很不错。”
“有打球的气质”
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市11个区的472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共设6个年龄组,34个比赛项目,球员最大年龄为14岁,最小年龄为9岁,是对广州羽毛球青训成果的一次检验。区冬妮是前国家队女双选手,退役后进入广州羽毛球队,目前主要负责2010-2011年龄段的青训工作。此次市运会她一直在场边“淘宝”,“明年省运会结束后,我们会正式吸收一批新队员进队”。
区冬妮对考察结果感到满意:“这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感觉小孩基础都打得不错,打球的风格和精气神都很好,用我们业内的话说就是有打球的气质,而且听说这次参赛人数最多的就是2012年龄组的,反映出现在学球的孩子多,我们基层青训培养的基数还是比较庞大的。”
更令区冬妮高兴的是,这批孩子的基本功都打得比较扎实,尤其越秀、海珠、荔湾和天河这些羽毛球老牌强区出来的孩子,手法和步伐上的基础打得更为扎实。她重点观察了2012年龄段的孩子,发现这批孩子各有不同特点,“有些身体条件好,有的个头小但灵活,有的则是拼劲很足。现在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早。当年我九岁才刚开始学羽毛球,但这批孩子要早得多,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现在每个区基本都有好几所传统羽毛球学校,尤其海珠的集团优势更为突出”。
家长选择成关键
虽然选材基数大,但最终能否选到心仪的苗子,区冬妮也不敢打包票。她透露,家长的选择对孩子是否往专业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能否兼顾训练和学习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一部分家长还担心训练量过大容易导致孩子受伤。此外,社会上羽毛球业余比赛水平的提高,也给传统体育竞技训练造成了一定冲击。“不少家长更希望孩子把体育当作业余爱好,平时参加一下业余比赛就好”。因此物色到有天赋的孩子,区体校和市队的教练会共同努力争取。
一直苦练“内功”的广州队花了不少精力在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一名教练带一到两个年龄组,人数在8至12人左右。教练用心选材,日常训练也抓得比较细,成材率也会相应增高。去年广州队夺得全国U系列05年龄组的女双冠军,还在广东省锦标赛上拿到了13块金牌。
区冬妮透露,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市羽毛球队出外面参加省级比赛、全国级别比赛的机会少了很多,但通过仅有的几次比赛看,全国赛方面,浙江、上海、江苏等虽对广州有所冲击,但广州队还是展示了一定的竞争力。“接下来主要看他们在后面的上升阶段怎么练,才能为进入国家队奠定基础。希望未来能参加更多比赛,以激发学生们的训练动力”。
羊城晚报记者 苏荇
实习生 郭思芸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