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俄罗斯一架图-22M3型远程轰炸机前不久试射了KH-32巨型空射反舰导弹。
KH-32导弹有“航母杀手”之称,这是其列装俄罗斯空天军以来的首次公开亮相。人们在惊叹之余,也将关注目光投向该型导弹的“娘家”——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
这是一家“师承”米高扬设计局的老牌军工企业。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导弹制造业刚刚起步。为了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应运而生。在此后的70多年里,该设计局承担了俄大多数空射导弹的研发任务。第一代反舰导弹“冥河”、第一代实用型超音速导弹“白蛉”、KH-22“厨房”反舰导弹……这些知名武器都有相同的“彩虹基因”,见证了这家设计局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它在导弹行业内的突出地位。
战机变导弹,从此声名扬
莫斯科运河与伏尔加河奔腾交汇处,有一座小城叫杜布纳。这里人口不足10万,却是享誉世界的科技城。著名的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便坐落于此。
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在导弹研究领域,苏联与美国处于同一起跑线。苏联认为,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他们很可能取得竞争优势。
从德国获得导弹研制的大量资料后,苏联专门成立了国防委员会,组织军工领域专家开展攻关。米高扬设计局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机遇,成立了米高扬设计局第二分部(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前身),并指定别列兹尼亚科领导研发团队。
当时,苏联导弹工业基础薄弱,如何依托现有设备在短时间研发出国产导弹,成为摆在设计局面前的难题。
“涡喷发动机、后掠翼式气动布局……这不就是空对舰飞航导弹的雏形吗?”一番冥思苦想后,别列兹尼亚科将目光投向身边最熟悉的战机——米格-15。
这个大胆的想法,催生出苏联第一代飞航式反舰导弹KS-1“彗星”。“彗星”导弹性能优异,射程达100千米,战斗部可装800千克炸药或核弹头。在导弹前鼻锥里,装有米格-15战机的雷达测距接收机,可以接收岸上雷达站发来的目标舰艇方位参数。从外形上看,“彗星”的弹形酷似米格-15:带翼刀的机翼、机头进气口布局……外界一度认为它就是米格-15战机的改进版。
事实上,在早期试验阶段,“彗星”就是一枚“有人驾驶”的导弹。为测试导弹性能,设计局在战斗部安装了一套简易驾驶系统,并进行了100多次有人驾驶飞行,直到各项性能达标后才改为纯导弹发射。
1951年10月13日,克里米亚某海域,气氛格外凝重。随着发射指令下达,“彗星”喷出尾焰扶摇直上,在距离靶船45米附近水域俯冲进水,导弹爆炸激起冲天水柱。没过多久,靶船沉没海底。
“彗星”的巨大威力,令现场观众惊呼一片。在随后十几年里,“彗星”成为苏联海防的主要武器,大量列装岸防部队。
不久,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在“彗星”导弹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加装火箭助推器的KSS反舰巡航导弹。从此,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声名远扬。
小艇吃大舰,一战天下惊
1967年秋日的一个傍晚,埃及马纳湾海域风平浪静。突然,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进入埃及海军雷达视野,埃及2艘蚊子级导弹艇紧急出动,抵近发射了2枚“冥河”导弹。
当时,“埃拉特”号上水兵发现一架“小飞机”从远处径直飞来。舰长一边命令战舰全速前进,一边指挥舰炮朝着目标射击。然而,“埃拉特”号的拦截措施并未奏效。“冥河”导弹贴着海面飞行,在接近舰船时猛然拉起,再高速俯冲。一阵巨响过后,“埃拉特”号浓烟滚滚,舰身化为一片火海。一个多小时后,埃及导弹艇再次发射导弹,将“埃拉特”号彻底击沉。
小艇吃大舰,一战天下惊。“冥河”导弹正是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的代表作。
战场是武器装备的“试金石”。自成立之初,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就将这一理念奉为圭臬。“彗星”导弹及其改进型面世后,由于体积和重量过大、制导方式复杂,很难装备到苏联海军舰艇上。针对这一问题,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开始着力研制一款新型反舰导弹。
不久后,采用机电式末端制导雷达的P-15“冥河”导弹正式定型。“冥河”率先实现了导弹末端制导功能,能够自主搜索、捕捉和跟踪目标,极大提升了发射平台的机动生存能力。
“冥河”导弹面世后,彼得洛夫斯基造船厂第一时间将其安装在P6级鱼雷艇上,成功打造出蚊子级导弹艇。
导弹“吃掉”驱逐舰的惊人表现,让“冥河”成为军贸市场的“抢手货”,一度占据世界反舰导弹出口总量的30%。
反舰导弹诞生后,舰载防空武器与反舰导弹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现代舰艇相继建立了远程区域防空、近程点防御、末端防御3道防线。反舰导弹要想穿过层层“封锁网”并非易事,必须提高导弹的隐身性、机动性和飞行速度。
20世纪80年代,美国启动第四代空射巡航导弹的研制工作,重点提升导弹的隐身突防能力。苏联也不甘落后,随即开启新一代隐身空射巡航导弹计划。受苏联解体影响,KH-101导弹的研发一度中断,直到2013年才正式服役。
KH-101导弹长7.45米,直径0.7米,起飞重量达2.4吨。虽然个头不大,却很善于伪装。该导弹采用菱形横截面设计,表面涂覆雷达吸波材料,发动机也被放置于弹体下部,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1平方米,被称为最难被探测的远程巡航导弹。不仅如此,其飞行速度可达1000千米/时,还可以在20米左右高度低空巡航,有效提高了突防能力。
敢想敢创新,一直在超越
2016年,杜布纳市建了一座巡航导弹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人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震撼。从第一代反舰导弹“冥河”、第一代实用型超音速导弹“白蛉”,到“航母杀手”KH-22“厨房”反舰导弹……这里,几乎囊括了俄罗斯反舰导弹的所有型号。
走进其中一座灰色小楼,墙上挂满一排排黑白历史照片。一段段如烟往事,穿越时空隧道浮现在观众眼前,让人仿佛回到那段艰苦的岁月。
冷战时期,苏联水面编队力量弱于美军。为寻求优势,苏联试图通过潜艇、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封锁海洋,重点发展能够打击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的重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苏联军方提出要求后,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迎难而上,主动担负起新型导弹的研发任务。
1962年,KH-22导弹应运而生,成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反舰导弹之一。KH-22与图-22M、图-95等轰炸机的完美组合,被苏联海军视为“反航母神器”,一度令美军航母战斗群颇为忌惮。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战斧”巡航导弹诞生。这型导弹采用地形匹配制导系统,打击精度比之前导弹跃升数倍。随即,苏联军方将具备地形跟踪能力的对地攻击型导弹研发重新提上日程,列为优先级项目。
其实,早在1968年,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就开始着手研制一种远程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最初,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制导系统的发展方向,建议军方为这种导弹研发地形跟踪制导系统,以提高打击精度。但苏联军方认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研发地形跟踪制导系统无异于天方夜谭,并未接受这一建议。
尽管在地形跟踪制导系统的研发上,苏联“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充当“救火队员”的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并未知难而退。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在立项2年后,他们研制的KH-55巡航导弹就开始小规模生产试验。这型导弹与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十分相似,被西方国家称之为“战斧斯基”。
“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实现技术领先。”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深知,要想打造高人一等、胜敌一筹的武器,就必须在主动求变中抢占技术高地。
早在成立之初,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就极力推动试验和计算中心的建设,用于验证导弹结构设计,提高产品研发效率。20世纪70年代,设计局又先后建成包含多种风洞的空气动力试验大楼、环境和热强度试验室,使超过80%的试验可以在试验室内完成,新技术开发周期大大缩短。
迈入21世纪,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与星-箭国家科学生产中心、图拉耶夫联盟机械制造设计局等企业合并重组为战术导弹公司。在每年发布的世界百强军工榜上,战术导弹公司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70年,弹指一挥间。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共研制出40多种型号的导弹,其中大多数投入批量生产。回望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敢想敢试敢创新、打造适应战场的尖端武器,是这家老牌军工企业的竞争密码。
上图:图-95MS轰炸机携带的KH-555和KH-101导弹。资料照片
作者:曾梓煌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