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核心在于构建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更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教育对外开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强调,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在此背景之下,外语教育肩负着人才支撑、能力加持、融通交流的重任,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外语学科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一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关键领域和地区发展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二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亟须强化外语学科的协同创新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引领和基础支撑。三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亟须建设和提升适应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国家外语能力。外语教育的核心任务已经从发挥语言的交际、知识工具性作用,转变为更加注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和价值内涵,语言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并重。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作为理工科学校,该校外语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建校之初,从俄语、日语授课,到成立俄语教研室,助力哈工大成为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再到开设“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培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哈工大外语教育的百年探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全国高校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办学方向,推进外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缩影。
进入新时代,外语教育如何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是摆在广大外语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要增进多语言互通,迈好开放合作第一步。要建立适应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求的外语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深化外语教育尤其是普适性外语教育,构建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的学科体系结构,努力提升所在高校、所有层次、所有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要加强多文化互融,加快民族文化走出去。高等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文化传播重任结合到外语教育事业当中,将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外语教学课程体系,发挥好来华留学生、外语人的宣介作用,积极传播中国理念,宣传中国发展成就,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推动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上展现新的作为。
三要推动多领域互促,培养开放合作领军人。高校应以塑造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不断开拓与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发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稳步拓展学生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培养既有外语特长,又注重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英才,为服务“一带一路”、对俄合作等国家重大战略,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要打造多语种思政,构建外语教育大生态。作为新时代的外语人应当与时俱进提升自我素养,立足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中西文化贯通能力。要始终把价值引导作为外语教育的第一责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外语教育和课程思政改革紧密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批判性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宽,广大外语人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外语学科贯彻‘贺信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四个服务’对策研究”(项目资助编号:HIT.HSS.HXJS202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