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成渝体育一体化 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

  作者:汪丽(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系副主任、博士)

  然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两个不同的独立经济体,是互相依存、相互利用、互相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搭伙过日子”的结合。在此背景下,成渝体育产业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又该如何抢抓机遇,促进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成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难题

  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和经济密度最高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渝直接辐射带动地区的人口总量达1.2亿,占西部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开展体育产业区域一体化的优质区域。因此,推动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

  然而,成渝各区域内体育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速度缓慢,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行政边界造成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体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导致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也难以形成合理的体育产业布局;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部门间存在着条块分割,体育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因此,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是有区别、有选择的一体化。基于此,我们要充分明确成渝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机遇中,清醒地寻求合作的基础、方向、重点和抓手。

  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多元路径

  利益互换,优势互补,打造竞技体育新高地。长期以来,行政边界造成的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以及体育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制约了成渝地区体育资源的自由流动,这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全运会,成渝是绝对的竞争对手,传统的合作空间十分有限。加之人口、经济、体育赛事、体育设施等禀赋不同,成渝竞技体育实力也有强弱之分,其中,成都以体操、跳水、射击、乒乓见长,而重庆则以赛艇、短跑领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下,利用区位近、成本低的优势,双方可通过利益互换、优势互补等手段,共同谋划、承接和举办国际顶级赛事,建立高端赛事承办的联动合作机制。

  比如,通过开展教练员交流活动、开展运动员合练活动、联合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轮流承办体育传统项目校际竞赛等活动,从田径、游泳、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着手,成渝互为对方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集训基地,共同为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完备的保障体系,共同提升成渝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逐步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竞技体育高地。

  资源共享,市场互连,打造巴蜀特色群众体育赛事。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内17个地级城市和重庆市全域38个区县,依托成渝庞大的群众基础,围绕“场馆互开、联合办赛”等领域,成立成渝体育社团组织联系机制,鼓励成渝各层级体育协会开展交流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协商、协调和联系;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共享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相互开放特色体育资源,共同打造群众体育精品赛事。

  比如,在场馆互开方面,联手构建惠及全民的健身场馆群,实行“健身一卡通”;打造以“跑遍川渝”系列赛、成都马拉松、重庆马拉松为代表的赛事,整合成渝两地特色赛事资源,等等。此外,可以借鉴“牛津与剑桥的赛艇挑战赛”,开展“市长杯”系列赛、“校长杯”系列赛、“川大重大对抗赛”等。以此可以增强联系,有利于两地同心协力,共谋发展,联合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赛事品牌。

  错位发展,共进双赢,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要求成渝两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成渝体育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进行区域间联合与协作,通过“错位发展”和“共进双赢”,进行体育产品的差异化开发(如四川的登山产业、滑雪产业、滑翔产业,重庆的体育用品制造业);调整和优化成渝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整合优势,以联合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两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共进双赢。

  比如,招引一批有实力的体育企业进驻川渝两地,协力打造成渝体育产业带,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成渝体育产业集聚区,两城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加快建立成渝体育人才智库,统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场馆运营人员、体育科研人员等优质人力资源,合力夯实两城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助推“体育+N”大发展。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助推“体育+N”新业态,不仅是成渝体育产业升级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内在要求。首先,培育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产业,如体育培训、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传媒、体育中介、科技体育、体育彩票等产业。其次,建设一批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如航空运动产业园、智能体育装备制造园、体育动漫产业园、大数据体育产业园、体育文化产业园、户外运动休闲基地。比如,创新组合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天府奥体城、西岭雪山滑雪基地等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川渝特色体育旅游线路。比如,整合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四川体育产业博览会、成都体育运动博览会等平台资源,共同创造川渝两地体育会展品牌。再次,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全社会参与、培育体育产业集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总之,利用国家在土地、财政、金融、投资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通过“体育+N”的融合发展模式,运用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种手段,促进两城在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维度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成渝体育产业对外合作水平,壮大成渝体育产业规模,优化成渝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成渝体育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是互相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搭伙过日子”的粗放结合,如何最大限度地缩小竞争、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促进体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双方在《推动成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下积极开展合作。

  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成渝区域体育产业有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引领成渝区域体育产业有序发展;在体制机制上,考虑成渝在行政等级上的不对等,建议从国家层面,成立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由四川省体育局和重庆市体育局共同参与的高规格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建立完善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合作机制、人才科技合作机制、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从成渝一体化的高度谋划和统筹成渝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

  先易后难,逐步展开,保障项目落地。两地体育合作应先易后难,逐步展开,边摸索、边总结、边推广,由简至繁,由小到大,保障项目落地。首先,从两城最容易达成共识、最能取得明显效果的体育项目着手(如“市长杯”系列赛、“校长杯”系列赛、川大重大对抗赛、青少年联赛),每年如期举办几个赛事,合力促成几个重点赛事,通过世界直播将此类赛事变成“成渝年度盛会”。

  依托人口基数大的市场红利,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近5年,成渝两地人口合计数年均增长近50万人,其人口新增规模在全国城市中领先,尤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带动下,成渝将可能成为中国人口流向新的目的地。随着“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消费升级”等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群众体育的发展必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尽快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以人民为中心,多措并举,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实现市场红利最大化。

  总之,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等方式,推动双方合作项目化、实体化、竞赛化,确保成渝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我国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培育新模式、提供新经验。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