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聚焦“象形文字”庆祝第十二个中文日

  海外网联合国4月23日电 (记者李晓宏)“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被称为“东方魔块”的汉字,使华夏古国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令人类文化多样性宝库灿然生辉。当地时间19日至21日,纽约联合国中国书会以“聚焦象形文字”为主题在线举办三场活动,庆祝联合国第十二个中文日。

  联合国中文日的确立,取典于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在“谷雨”时节创造了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的传说。当日的三场纪念活动分别讲述了象形文字之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东巴文和甲骨文,以及与之相关的三个世界遗产地良渚古城遗址、丽江古城和殷墟。

  与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合办的第一场活动,聚焦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以博物馆导览、中英文双语形式进行。距今5000年的良渚古城是迄今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区域性国家的中心,比夏朝还早一千多年。“良渚博物院导览”以“北纬30度的四大文明”地图开场,并配乐《长江之歌》,突显与四大文明有关的河流。随后,两位导览员带领观众参观该博物院第一展厅,讲解在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及部分文物上的刻画符号,包括肩部刻有12个连续符号的国家一级文物“刻符黑陶罐”等。

  “了解中华文明和远古文化,可增进对汉语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联合国全球传播部联合国中文网站负责郑雷波介绍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联合国范围内不断掀起“中文热”,越来越多的联合国职员和外交官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学习中文、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联合国中文网站和电台、联合国中文微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传统宗教神职人员纳西族东巴使用的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在云南丽江古城随处可见。第二场活动“语言课/讲座:神秘的东巴象形文”,邀请了东巴文化传承人、纳西学研究者等共同开展东巴文教学,并通过模拟情景对话让观众学习游览丽江时可能用到的常用语。

  联合国中国书会理事张小满以介绍第五套人民币背面图案,及其相关地点名称中涉及的象形字“月、山、门、水、日、人”,拉开第三场活动的序幕,由此引出讲座主题“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甲骨文专家陈光宇讲解了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部分甲骨片的用途和上面的文字。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原负责人何勇介绍了以象形为基础的造字法“六书”。

  “往古的世纪里,人类不只有汉字,也曾有过其他的文字系统,但唯有汉字葆有非凡的生命力。”2002年开始担任联合国总部中文组组长的侯勇说,汉字已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内部每年都举行中文日庆祝活动,吸引众多员工和外交官参加,人们学习中文的兴趣在不断增长,每年都有数百位联合国职员参加秘书处举办的中文培训,多位联合国高官曾坐在教室里学习中文。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9日晚在首场活动上发表视频致辞时表示,以汉字为书写载体的中文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文是联合国六种正式语言之一,中文的运用保障了联合国工作的有效开展,见证了联合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见证了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历史进程,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中文使用者对联合国的了解。

  他希望更多朋友喜爱中文、学习中文,让中文成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和信任的纽带。

  2010年,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联合国中文日,旨在庆祝多种语言以及文化多样性,促进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平等使用。

来源: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