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同研”“同讲同行”
南开大学思政课程融入“金课”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军辉
在这个暑假里,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线上授课气氛十分活跃——来自全校7个学院的知名教授轮番“坐庄”,与大三学生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在“云端”“同学同研”。
与此同时,南开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远赴千里之外的江西“同讲同行”,他们共同感悟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考察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
南开大学正用高标准打造“思政金课”。
“同学同研”有用有效
对于高校来说,建设高质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首要任务。南开大学提前谋划、扎实推进。
试水——在全国各高校还未正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时,南开大学就率先开设选修课,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校各相关学院的专家学者,结合不同学科背景对新思想进行专题授课。疫情期间,共计15讲的课程在线开讲,短短4个月内就有近30万人次参与互动,收到社会各界良好反响。
谋划——在选修课成功探索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要求,他们率先给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校党委常委会专门研究课程开设方案,校党委书记杨庆山亲自参与教研室设置、教学大纲制定和专题内容的设计。目前该课程实现了全校3800余名2017级本科生全覆盖。
推进——以“读原著、悟原理”为指导思想,南开大学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共设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立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战略安排、根本动力、本质要求”等专题。
“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我们认为这些专题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特别是‘新时代教育事业与时代新人培养’这一专题在设计上很有特色,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生升说。
南开大学要求主讲教师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任课教师在授课中要充分展现新思想的继承性、创新性,注重指导学生将已有知识同创新思想有机衔接、历史素材和新时代素材融会贯通,更要把重大现实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融入课程之中。”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陈文旭说。
今年暑期的“云端授课”其中一堂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告诉记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7位知名学者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为学生答疑释惑。
“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提问,并能够得到即时解答——师生网上‘同学同研’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化学学院伯苓班本科生游正中在“云端”分享了他对化学学科发展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知,并立志从事绿色化学研究。
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说,师生“同学同研”还需要进一步实化、细化、精准化,为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金课探路、铺路。
“同讲同行”生动鲜活
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孔雪宁是南开大学赴江西兴国暑期社会实践队的一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她和同学们跟随基层干部一道入户调研,亲身感受扶贫成果。在一个农户家里,她和村民促膝谈心,得知这家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破败的房屋修葺一新,还通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正在读初三和高三的两个孩子也都享受了学费减免和补贴。后来,孔雪宁在朋友圈里写道:“我从四川通江走到江西兴国,详细考察了苏区脱贫攻坚的情况,我越来越明白:我们的党是怎样的党,我们的国又是怎样的国!”丰富的实践考察和宣讲经历也让孔雪宁对思政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年暑期,南开大学都会组织数十名思政课教师和数百名专业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共建思政课程、共受国情教育。去年暑期,全校6000余名师生共组成600余支实践队,分为国情民情调研、红色文化育人、服务国家战略、海外社会实践等专项,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活动。新觉悟社、红色记忆宣讲团、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大赛等都为师生搭建了“四同”平台。疫情期间,南开师生则通过线上宣讲、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募捐防疫物资、参加医务人员子女公益家教等活动,共上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课。
超90%的出勤率,高质量的课堂互动,用心用情的期末论文……这些都充分佐证了“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是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金课”的好方法。“新学期这门课肯定会给我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惊喜!”孔雪宁说。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5日 10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