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红楼”,会发现很多“南京元素”。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父辈三代人曾任职江宁织造,在南京生活了六十年左右。曹雪芹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南京元素化成了涓涓细流,汇入到了作者的心灵之河。
南京是“红楼”重镇
作者把小说的主要场景放在了南京。南京的别称有四十多个。最为常见的则是金陵、应天、江宁、南京。金陵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应天府之称,始于元末明初。江宁之名始于六朝。南京之称,始于明代。这几个名称,在《红梦楼》中经常出现。第一回就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第二回写贾雨村与冷子兴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往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第三回写道:“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第四回写道:“如今且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第十三回写道:“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仅仅前几回,“金陵”就出现二十多次。
《红楼梦》写了一个甄府,一个贾府。贾府在京都,而甄府则在南京。两家来往非常密切。在第十六回,赵嬷嬷说:“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亲眼所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字竟顾不得了。”这个甄家有一个孩子,叫甄宝玉,与贾宝玉长得一模一样。其实,金陵的甄宝玉与京城的贾宝玉是合二为一的形象。这是作者真真假假的神来之笔。
作者笔下的金陵胜迹
《红楼梦》中直接写到的金陵名胜古迹就有——
六朝遗迹。在《红梦楼》中出现过两次。第二回中写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第八十七回写林黛玉听到史湘云说起南边的话后,“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明山秀,二十四桥,六朝遗迹……’”六朝指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隋灭陈后,将南京荡为耕地,所以,六朝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并不多。李白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宫殿没有了,但遗迹还是有的,比如蒋山、石头城、桃叶渡、乌衣巷、凤凰台、胭脂井、台城、栖霞寺、鸡笼山等等,作者对这些遗迹一定非常熟悉。
石头城。出现在第二回中。孙权迁都秣陵,改称建业,并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石头城,作为水军基地。后来,石头城成了南京的代名词。刘禹锡有《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作者起初将小说起名《石头记》。
凤凰台。出现在第十七至十八回中。“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此等等。作者对南京的两个主要景点——钟山、秦淮河也都写到了,而“六朝遗迹”则又是对南京历史文化遗迹的总写,再加上“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的描述,《红楼梦》故事的南京氛围就再清楚不过了。
作者笔下的金陵人物
小说中直接提及的金陵历史人物有多位。
王谢二族。出现在小说的第二回。作者借贾雨村之口历数各朝“聪俊灵秀”但“乖僻邪谬”的名人,其中提到“王谢二族”。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显赫一时。所以,后世人说:“王谢风流满晋书。”(羊士谔《忆江南旧游二首》)刘禹锡有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王羲之。出现在小说的第七十回,他出自王谢二族中的王家。紫鹃走来送给宝玉一卷东西,拆开一看,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钟王指三国魏时的钟繇和王羲之,都是大书法家,被历代推尊为楷书、行书之祖,王羲之有“书圣”之称。
还有达摩祖师、顾虎头、张僧繇、陈后主、颜真卿、李煜等。
江南风物风俗
《红楼梦》中的景物环境、人物服饰、饮食习惯、风土人情、语言称谓等等无不打上江南(包括扬州一带)的印记。
江南园林。关于大观园究竟来自何处,历来说法很多。仔细品味小说描绘的园林之美,就会发现大观园是一个美的集大成者。它既有贾妃省亲正殿皇家园林的富丽、铺张、气派,又有江南园林的雅致、玲珑、曲折,但主要体现的还是江南园林的风格。
白雪红梅。第四十九回、五十回写栊翠庵白雪红梅:“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第五十回也写到红梅。北京没有种在户外的红梅,这是江南才有的景象。南京种植梅花历史悠久。
中秋赏桂。第三十八回、第七十六回写贾府贾母、凤姐等赏桂吃蟹,并在桂花树下小酌,这完全是江南情调。
丝绸织锦。小说在写到人物着装时,有大量关于丝绸的描写,如贾宝玉的孔雀裘披风、林黛玉潇湘馆中糊窗用的霞影纱、王熙凤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贾母屋内的金钱蟒缎靠垫、元春省亲赏赐的“富贵长春”宫缎和“福寿绵长”宫绸等。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进宫朝贺送的礼品中有妆缎蟒缎、杂色缎、各色缎纱绸绫、各色纱等。明清时期,南京是江南的丝绸重镇。元明清三朝都在南京设立官办织造。在清代曹家担任江宁织造事情,南京的云锦是主要的丝绸贡品。
饮食菜肴。第六十一回写到“芦蒿”“油盐炒枸杞芽儿”,都是江南一带早春吃的野菜。第三十七回写到“红菱”“鸡头”,这是江南才有的鲜果。第十六回写的“火腿燉肘子”,江南习惯叫“火腿笃蹄髈”。第八回写的“酸笋鸡皮汤”,第六十二回写的“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都是江南名菜。
风俗习惯。小说在写人物的生活习惯时,不少地方表现的是江南风俗。第三十一回,写端午节有“蒲艾簪门,虎符系臂”习俗。第六十二回,端午节期间,香菱、芳官等四五人“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丛堆中斗草”。第三十一回写怡红院乘凉时的情况:“只见院中早把乘凉的枕榻设下”。第四十一回,贾母问煮茶用的是什么水,妙玉回答说“是旧年蠲的雨水”。梅雨时节,收水保存起来,他年再拿出来泡茶,这是江南一带文人雅士的做法。
方言称谓。第三回贾母说凤姐:“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第二十四回“贾芸听他韶叨得不堪,便起身告辞了”。第五十七回,写到林黛玉说:“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韶叨、嚼蛆都是南京话。(陈正荣)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