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监督有何意义?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学者

  村务监督有何意义?运行中存在哪些困难?如何破解监督难题?记者就此对话人大代表和有关学者。

  对话人: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平

  记者: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王绍南:“蝇贪”成群,其害如“虎”。“微腐败”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面对日益繁重的基层监督任务,仅靠上级部门对村干部和村庄项目进行直接和经常性的监督,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社会事务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必须挖掘和培育基层社会内部的监督力量,这样不仅可以激活村庄内部监督能量,也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和遏制基层腐败问题的发生。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基层进行制度反腐的重大举措,是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农村基层组织延伸的必然要求。

  王平:预防和遏制腐败、对村级公权力进行监督、保障村民合法利益,已成为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村务监督委员会填补了我国基层民主监督制度的空白,有助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记者:在村务监督工作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导致村务监督委员会功能弱化。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绍南:一些基层地区对村务监督工作的政治站位不高,把“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当作一项普通工作来看待,没有从真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的执政根基高度来把握。有些村居对推进“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新机制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够,完全依赖上级来推动。

  王平:“不敢监督”对应的是法律困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权责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在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职能“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现象;同时,我国基层自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给基层村务治理带来挑战。“不愿监督”对应的是伦理困境,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有人认为如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会被认为不通情理,所以很多监督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监督”对应的是人才困境,当前我国农村青壮劳动力多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以中老人和小孩居多,基层监督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政治素质不高、专业能力较差等问题。

  记者:有效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王绍南:各级党组织应加强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领导、支持,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我省有的地区在村统一设立纪检委员,同时兼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或负责村务监督工作;建立村务情况分析、村务监督工作报告、评议考核等制度,保证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法依规开展工作。采取分片监督、交叉监督等方式,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民主监督,有效约束村级权力行使中的专权、乱权现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向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 王平:要做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配套工作,健全基层自治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加强农村基层自治法律体系建设,厘清各类村务主体的权责关系,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做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人才配套工作,让有能力的人进入村务监督工作,加大对村务监督岗位的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做好村务监督人员的工资保障,对基层监督人员发放一定的工资和补贴,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用科学的方式评定其履职情况;做好村务监督人员的奖惩保障,让基层监督工作迸发活力。

  微话题

  4月1日,本报法人微博发布微话题“村务监督如何强起来”引发网友热议——

  @9章鱼大丸子9:相比于“大老虎”,群众对近在身边的“蝇贪”“蚁贪”更有切肤之痛。村务监督就是村民们“身边的纪委”,应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喵生好有趣:“投其所好,是害人的砒霜;批评监督,是救人的良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以集体观念为先,以群众利益为重,摆正位置善作为,面对歪风敢“亮剑”,真正做到履职尽责不缺位,敢于监督不让步。

  @风夜荻花:村务监督,关键在人。要站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的高度,重视并加强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引导群众把那些为人正直、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的村民选到监督委员会“当家人”的岗位上来。

  @微笑的铁海棠:只要村务监督委员会是真心真意为老百姓办事情,不谋私利,只为公心,村务监督就能有效地开展下去。 @Vinccy :村务监督委员会必须为民务实,不摆“空架子”。(李浩)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