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长沙3月8日电(记者 谢樱)3月5日,长沙理工大学新学期第一周第一节课,我国道路工程领域著名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教授,桥梁工程领域著名学者张建仁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祥君教授等该校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纷纷登上讲台,为大一学生开展工程认知训练通识课程教学。
2017年开始,长沙理工大学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实践育人特色,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设置改革,增设工程认知训练通识课程。学校规定,在大一第二学期,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学校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工程认知训练》教学。该课程为必修课,课程通过现场讲解、动手实践、项目指导等方式,初步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建立工程概念、树立工程创新意识。
在“道路工程认知”课上,郑健龙院士以“道路工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为上百名非交通运输类大学生介绍了我国道路工程的发展历史,并就如何通过新材料利用和废旧材料的再生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如何让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等方面对未来的道路工程进行了展望,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学科交叉与融合意识。
长沙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蒋加伏介绍,《工程认知训练》是11门认知课程群的模块化组合,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修读3个必修单元和7个任选单元来构建自己个性化的工程认知训练课程。
该校大一所有新生均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程认知训练课。“文科生修工程认知课,我觉得很有必要!”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一学生吴晓雨说。能动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廖义鑫表示,前段时间看了“大国工匠”“超级工程”等一些记录片,“对中国道路发展充满浓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道路工程发展的趋势。”
为加速学生知识结构的迭代升级,课程在内容设置中适当增加了工程前沿科技、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智能融合的内容,比如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此外,课程还积极推动教师将新近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
“通过工程文化教育、工程认知教育、实践实训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内容的科学组织,真正体现我们以工为主的办学特色。同时,我们也希望大一学生通过先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方向,开展学涯规划。”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朝晖表示。(完)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