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解读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解读

  ——隐喻研究视角

  作者:周子伦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语言学博士(Ph. D. in Linguistics),英国布莱顿大学访问学者

  [关键词] 人;自由全面发展;隐喻

  本文刊发于《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12期。

  Marx’s and Engels’s Thoughts on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erms of Metaphor

  Abstract:Document retrieval and discourse analysis found that Marx’s and Engels's classical works by means of exquisite metaphor reveal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factors in the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the people'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namely, the elimina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and class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uman being’s power of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erm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sides.They reveal the essence thoughts of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human being ;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metaphor

  一、前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和文献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出了深刻的阐述,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政治文献《共产党宣言》有关《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1888年终于出版了一种可靠的译本,本版译文是由译过马克思《资本论》一书大部分的赛米尔·穆尔先生翻译的。”1890年5月《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再重申英文版“是由我的友人赛米尔·穆尔翻译的,并且在付印以前还由我们两人一起重新校阅过一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共产党宣言》声称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同一切传统的利己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才能实现人类最高奋斗目标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人才有可能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段、生动地刻画和美好憧憬,给世人描绘未来理想生活的蓝图。

  20世纪90 年代初期到世纪之交,学界开始从多个角度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展开论述。俞可平(2008)认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提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 、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 、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 、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研究,国内的有严振书(2010)、马晖慧(2012)、邱艳娟(2014)、巫文强(2015),而有关对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的研究,有程燕萍(2000)和韦正翔(2013)的专著《共产党宣言探究:对照中德英法俄文版》。综合所述,目前尚未发现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著作以及《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隐喻研究。本文通过对《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他著作的文献研究和话语分析,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从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角度论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修辞手段,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战争 、用具、名词化、拟人化、明喻等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内涵以及实现的路径目标。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路径和目标隐喻

  根据Lakoff.G Johnson的隐喻理论,所谓隐喻,是指“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是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基于相似性的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过程,隐喻既是修辞手段,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构成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源域到目标域的图式是起点—路径—目标 (The sourse-parth-goal schema),隐喻图式中的起点,之后有到达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Lakoff.G Johnson 1980:5)。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隐喻为最终目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把共产主义描绘成一种解放的理论(Communism is the theory of a liberation),认为人类所追求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最基础的政治前提是“人的解放”,无产阶级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路径就是必定要通过斗争和反抗并夺取政权才能达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源域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投射到目标域“自由人联合体”( an association),这一隐喻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斗争路径和方向,即“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像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最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②这一隐喻方式同时清晰地勾勒出人类未来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蓝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勾勒了人类奋斗的蓝图的同时,也指出反抗剥削的策略,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个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要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freeing the whole of society from exploitation, oppression)。当中使用了emancipate这一个隐喻,即摆脱枷锁的束缚,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要从附属于资产阶级的物或工具和被剥削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主体,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的发展”,要使人“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③

  表-1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路径和目标隐喻图式

  隐喻源域

  Resource field 路径和手段Channel and approach 隐喻目标域

  Target field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ll 永远摆脱剥削、压迫 freeing the whole of society from exploitation, oppression 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

  an association 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 United action of the leading civilised countries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行动 independent movement of the immense majority,

  in the interest of the immense majority 通过革命使自身变成统治阶级 revolution, it makes itself the ruling class 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to raise the proletariat to the position of ruling class

  争得民主 to win the battle of democracy 夺取政权 Capturethe power 消灭私有制 Abol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声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是社会性的,是“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行动”(The proletarian movement is the self-conscious, independent movement of the immense majority,in the interest of the immense majority)。④ “人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条件之一(United action, of the leading civilised countries at least, is one of the first conditions for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proletariat),而运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地位,把工人阶级隐喻为“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All are instruments of labour, more or less expensive to use, according to their age and sex)”。生动的隐喻手法把资本主义所掩盖的工人阶级的被剥削的性质和地位映射(mapping)为目标源劳动工具(instruments)。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状态的描绘中,指出了共产主义是解放的理论(Communism is the theory of a liberation)要用“自由人联合体”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从而为人的个性解放开辟了道路 。无产阶级要代表大多数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利益,要联合起来消灭造成一切社会异化的祸根“私有制”(Abolition of private property)⑤。“消灭基于阶级分化之上的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⑥

  三、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经济权利隐喻

  恩格斯把社会成员对劳动创造的社会产品的消费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 ⑦然而在资本主义掠夺的过程中,在“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了“naked”(赤裸的)、“idyllic”(田园诗般的)、“patriarchal”(家长式的)等具有宗教、身体、家族、文学艺术背景等生活现实中熟悉的信息目标域的隐喻手法深刻描绘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剥削。⑧

  Lakoff 和 Johnson (1980) 出版 The Metaphors We Live by认为语言是隐喻性的。抽象概念的理解依赖于隐喻,依赖于领域之间概念结构的映射。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讨论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中隐喻现象的思考,把隐喻看成是一种给定的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化,一个词或词语表达了另一种的、非原本的意思。隐喻看成是给定意义在表达上的变化或异化,即一种意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达。马克思用相当丰富的隐喻手法论述工人阶级的异化劳动,词源的考察表明,异化(德文词entfremdung,英文词alienation)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异化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就是隐喻化,因为隐喻化就是异化的过程。马克思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异化劳动观点,把劳动者原来的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本质劳动活动隐喻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了异化的劳动。因为当人同被拟人化的自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例如,“资本家恰恰不是人,而是物,即资本(死劳动)的人格化。恰在人与类本质异化之处,建立在这个异化的基础上、看似具有支配力的资本家也异化了,成为直接物化了的虚假主体”。⑨ 这句话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资本家已经不是人,被异化(隐喻化)为“物”“资本”,同时又把“劳动”、“资本”异化、拟人化和隐喻为人,赋予其人格意义,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资本论》第1卷的第3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马克思论及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关系,把黑格尔的 “理性的狡猾”这一隐喻(拟人、轭式结构)用以说明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再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会在与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从直接生产者即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剩余劳动,这种剩余劳动是资本未付等价物而得到的,并且按它的本质来说,总是强制劳动,尽管它看起来非常像是自由协商议定的结果。”⑩马克思把剩余劳动隐喻为“资本未付等价物而得到的”商品,在论述劳动异化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把新兴资产阶级的“资本”隐喻成深深地刺进了人们的心脏“利器”,把新兴资产阶级无法驾驭的“生产力”隐喻为榨取财富和利润的“工具”,无条件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无产阶级隐喻为 “资本”和“奴隶”,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工人失去了独立性、自由和个性,人已经异化了,失去了自由自觉的生命创造活动。

  为了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为无产阶级夺取胜利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隐喻为一种旅途,有“起点和终点”“动机和目的”,资本被隐喻为有生命的,因为资本可以“自行增殖”,这种“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相反。资本还被隐喻成“吸血鬼”,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马克思还认为,只有当生产是人的能力的释放和培养,而不是直接或通过剥削他人的交换来谋取生存的一种手段的时候或者说人和生产不被异化的时候,人才会获得完全的自由——“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⑪,也即实现“生产正义”,“自由合作生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在经济上无产阶级是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化隐喻手法指出了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以实现人的经济解放和发展的途径: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

  表-2经济发展手段的名词化

  《共产党宣言》原句 名词化隐喻 名词化隐喻意义 Limita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through progressive taxation, heavy inheritance taxes, abolition of inheritance through collateral lines (brothers, nephews, etc.) forced loans, etc.

  Limitation 限制 taxation 税收 abolition 消灭 Gradual expropriation of landowners, industrialists, railroad magnates and shipowners, partly through competition by state industry, partly directly through compensation in the form of bonds. expropriation 没收 competition 竞争 compensation 赔偿 Organization of labor or employment of proletarians on publicly owned land Organization 组织 Confiscation of the possessions of all emigrants and rebels against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Confiscation 征用 possessions 占有 Centralization of money and credit in the hands of the state through a national bank with state capital, and the suppression of all private banks and bankers Centralization 集中 suppression 镇压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national factories, workshops, railroads, ships;bringing new lands into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and already undercultivation – all in proportion to the growth of the capital and labor force at thedisposal of the nation. Increase 增加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开垦和改良 growth 增长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无产阶级是消除法权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并且阐释了无产阶级担此重任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人类社会终极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劳动异化,解放全人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途径。鉴于此,马克思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建立“合作社”和“股份企业”来实现:“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结束无时不在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动荡这样一些资本主义生产难以逃脱的劫难,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又是什么呢?” ⑫马克思用了修辞问句作设问的隐喻,指明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性质,届时“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中把“集体财富” 隐喻为“源泉”,集体财富的“分享”隐喻为涌泉的“分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体现价值体系的集体财富形式货币隐喻为“象形文字”,在对价值的分析时将隐喻的同一性(metaphoric identification)与人类语言平行,在语言、货币之间存在隐喻式类比 (metaphorical analogy),即货币作为语言的隐喻 (money as a metaphor for language),和索绪尔语言学拥有共同学理。这种语言修辞策略生动阐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体现的经济发展权所牵涉的以货币为媒介的财富以及实现的途径。

  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权利的隐喻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教育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强烈批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功能不是揭示而是掩盖现实生活真实形式,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人获得自由后的自然素质、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等的法律方面的权利的充分实现,即包括意识形态精神方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开篇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 – the spectre of communism),⑬ 就宣告世人无产阶级的觉醒。其中的隐喻手法,按照Lakoff概念隐喻,是一个概念域中的事物通过隐喻化可以延伸到其他概念域中,⑭把一般为抽象概念域共产主义(communism)映射至具体概念域幽灵(spectre)上去,这一隐喻手法为人们提供了认知共产主义思想的方法。隐喻使用者控制着原始域与目的域的相似点,相似点选取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目的域。由于隐喻使用者自身信仰、代表利益、意识形态倾向不同,亦控制着目的域的特征那些被强调那些被隐藏,渗透着意识形态,隐喻并不是语义系统的自然产物而是使用者的主观选择。⑮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态度,通过通俗易懂的隐喻概念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把共产主义隐喻为飘荡的幽灵,庄严宣布共产主义的力量已日益壮大并令反动势力害怕了。为了揭开资本主义的真正面目,使无产阶级认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一的旧的社会法律制度隐喻为上层建筑,讽刺“现代的国家政权”,批判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者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⑯把“法律”隐喻为的“资产阶级意志”,把“国家政权”隐喻为“资产者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committee)”,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理人(agent)。⑰在法学层面,经济活动的代理关系是基于委托人的意志所为的一种代理行为,国家政权的意志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所以通过这样的隐喻手法揭露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即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代理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认为“法律只是在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时,才成为真正法律”。 ⑱

  马克思特别关注妇女儿童的发展和教育问题,他通过法律制度的构想,首先要废除资产阶级社会对儿童的摧残,应该为儿童提供公共和免费的义务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设想的无产阶级是为全人类谋福利的事业,要设身处地为未来社会发展着想,制定保护儿童的法律,重视儿童的教育培养,实现儿童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解放妇女和儿童。马克思和恩格斯讽刺在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下,妇女被隐喻为单纯生产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写道:“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⑲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卖淫制度隐喻为臭名昭著的公妻制(community of women)。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法律的预设找到了新的法律世界观:“人的一切法律、政治、哲学、宗教等观念归根到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由此便产生了适合于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斗争条件的世界观……现在这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正在全球环行。”⑳这一意识形态的世界观“正在全球环行”,世界观被马克思拟人化了,各国无产阶级在此法律思想指导下,制定代表本国全体人民意志的法律。

  受教育权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精神权利和需求。修辞性问句是情态隐喻的的一种形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修辞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质问资产阶级:你们是责备我们要消灭父母对子女的剥削吗?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地干涉决定的吗?无产者的子女被隐喻为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 21质问作为一种修辞问句的语气比一般陈述句更为强烈,是情态隐喻的一种。通过质问,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2教育之所以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因为教育能够使人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如马克思所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3而且,教育可以使人掌握许多劳动技能,并能使人获得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方法及能力。

  表-3人的教育发展隐喻

  原句 源域 目标域 含义 原句 源域 目标域 含义 All children will be educated in state establishments education Must 教育是义务的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social conditions Education determined 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 Universal and free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Thus, not only was education made accessible

  to all education Universal 教育是普遍的 education, in other words,furnishes the proletariat with weapons for fighting the bourgeoisie. Education weapons 教育是武器 education, in other words ,furnishes the proletariat with weapons for fighting the bourgeoisie. Education weapons 教育是武器 education accessible

  教育是向所有人开放的的 Free education for all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 education Free 教育是免费的

  对于如何才能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于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是生产劳动与智商和体育相结合”,“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24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隐喻方式,描绘了教育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性质。一方面,马克思主张从儿童时期就要幵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从儿童时期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使儿童体力与智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人从儿童时期就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另一方面,马克思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以使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既提高人的智力,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可以使人们把生产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科学技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指明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向。

  五、结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隐喻用于描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路径和目标、经济权利、意识形态的发展诸方面,借助人们熟知的源域的喻体,用人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来以反映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质,精湛的语言和巧妙的隐喻手段,憧憬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是指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个人,他们是发展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自由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基于打破旧的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充分享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要拥有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法律制度,充分享受到普及教育权,即人的政治权利 、经济权利和其他精神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⑥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谈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 3期第4至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⑧周子伦《<共产党宣言>中经济全球化思想解读——语言和修辞视角》,载于《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3期第25至29页。

  ⑨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页。

  ⑪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

  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⑭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8-59.

  ⑮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O0年版第71至85页。

  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8页。

  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53页。

  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50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5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第529页。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突发事件中美官方话语对比研究”(15YYB0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语言学和法理视阈下英美日大学章程的软法研究及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对应策略”( KYZP1580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