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 2亿年前三叠纪末,全球火山喷发,陆地生物灭绝,在这样的灾难事件中,恐龙数量不仅没有减少,总数量却增加了近一倍,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这是为何?
7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具有保温功能的羽毛和早已适应极地寒冷气候,是恐龙躲过三叠纪末火山冬天,并迅速占据侏罗纪生态主位的主因。
恐龙天生有用于御寒的羽毛
这一研究对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陆相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测量和研究。
研究团队重新校正了准噶尔盆地的古纬度,认为其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位于潘吉亚大陆的北极地区(约北纬71度),并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深湖相泥岩中,发现了冰筏沉积。冰筏沉积的发现,指示了即使在两极无冰川的温室地球时期,极地也存在季节性的结冰。
更巧合的是,研究团队首次在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湖沼相泥岩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恐龙脚印化石,表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恐龙生活于极地地区,并适应极地季节性严寒气候。
根据系统发育支架法,研究团队推断,恐龙天生具有羽毛,这些原始的羽毛最可能的用途是用于恐龙乃至整个鸟跎类的保温,确保了恐龙能够抵御中、高纬度的冷冬。
火山冬天是生物大灭绝主因
研究团队发现,三叠纪末超级火山喷发首先造成火山冬天,大量陆地生物为了求生,向低纬度地区迁移,也未能避免灭绝的命运。因此,他们认为,三叠纪末超级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冬天,是造成陆地生物灭绝的首要因素。
研究人员表示,基于我国准噶尔盆地的冰筏沉积和恐龙脚印化石记录,本研究直接证明了有羽毛保温的恐龙自晚三叠世首次出现起就已经适应了季节性的寒冷气候,这帮助它们成功度过三叠纪末中央大西洋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