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周边某村里
一家人先后患上了“怪病”
69岁的老奶奶
面部浮肿、身体多处淤青
她牙龈出血
脚疼得都走不动路
45岁的儿子腰痛、血尿不止
40岁的女儿和年仅10岁的小外孙女
鼻子、口腔、牙龈等多处流血不止
他们分头求医
却被当地医院连连摆手
一家人“怪病”连连竟是中毒了
面部浮肿、身体多处淤青,尿道出血、小便变成了冰红茶色,嘴巴出血、牙龈出血,出血还怎么也止不住……这些问题同时出现在69岁的刘奶奶身上,而在10天前,她还身体康健,平时连感冒发烧都很少发生。这一连串的疾病怎么会同时“暴击”她?
家住杭州周边某村的刘奶奶育有一儿两女,每个月,老人要固定到村里种粮大户那里购买10斤一袋小包装稻米做口粮。4月底,刘奶奶开始小便出血,自以为是妇科疾病的她在女儿的陪同下看了妇科,予以相应治疗后,症状却没有明显改善。
为了给自己治病,五一“劳动节”前后,她采摘了大量的“车前草”晾干、泡水,也许是水太烫,喝下去后,刘奶奶口腔、舌头被烫出多枚血泡,出血却很不容易止住;因为嘴巴痛,没刷牙的她牙龈也开始流血不止……
日常儿子、女儿探望刘奶奶比较频繁。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孝顺的儿子大龙(化名)却没了踪影。原来,大龙这段时间腰背疼痛难忍,尿里的血色越来越鲜红,偶尔还带着小血块,他以为是自己输尿管结石的老毛病发作了,到当地医院的泌尿外科求诊。连续输液了几天,毛病却一直没有好转!
5月4日,腰部一阵阵绞痛、尿血、呕吐不止的大龙被紧急送来浙大一院急诊科,经验丰富的专家一看到大龙腹部、胸部出现了大片的皮肤黏膜瘀斑,立刻心里有了判断“中毒了”!血液和尿液等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大龙为“溴敌隆”中毒,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抗凝血类杀鼠药。
杀鼠药撂倒家中4人
刘奶奶那边情况也不好,因为口腔出血,老人甚至将布放入嘴中用牙齿咬住,希望可以止血。但是咬了一个晚上,床上到处还是有血,睡衣上也沾有血。觉得拖不得的女儿梅梅(化名)还没来得及跟哥哥打电话商量着把刘奶奶送医院的事情,她自己也开始尿血了。急诊科专家在听说大龙母亲和妹妹最近的症状描述后,强烈建议他们尽快前来就诊。
一家8口人经过检测后,包括大龙在内共有4人血液中发现了“溴敌隆”成分,其中最小的外孙女年仅10岁。虽然没有出现尿血症状,但外孙女身上已经出现针尖样瘀点+瘀斑,被送往省儿保治疗。好在抢救及时,4位患者目前病情已基本稳定,脱离了生命危险。
好端端的一家人,怎么会杀鼠药中毒?刘奶奶一家立即报案。
当地警方广泛采集患者的生活样本,深入调查患者家属、邻居,提取了一家人的饮食后,从刘奶奶家中一袋糙米中发现了“罪魁祸首”。
原来,村里每年会集中一次发放杀鼠药,今年发放的杀鼠药颜色呈灰白色,肉眼看上去与糙米很像。年事已高的刘奶奶忘记曾申领杀鼠药的事情,以为是遗忘在家里的陈米,就混在每月购买的新米中,一起蒸饭吃掉。儿媳、孙子,女婿、大外孙女(住校)因为不常来,基本上没有吃过这袋米没有中毒。其他4人中,刘奶奶吃得最多,儿子次之,女儿和小外孙女因为吃得较少中毒较轻。
杀鼠药中毒离我们很近
陆远强主任介绍,杀鼠药分为抗凝血中毒类鼠药、神经毒性类鼠药、有机磷类鼠药及其它类鼠药,不同类鼠药中毒,解毒治疗方法不同。
随着毒鼠强、氟乙酰胺等剧毒、神经毒性的鼠药被禁止生产和使用以来,抗凝血杀鼠剂的应用日趋广泛,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鼠药主要为抗凝血性鼠药溴敌隆、大隆等。这类慢性灭鼠剂,通过破坏老鼠的凝血功能,使其慢性出血而死,而维生素K1是此类灭鼠剂的特效解毒药。
在浙大一院急诊科接诊的杀鼠药中毒事件中,溴敌隆中毒最为常见。“溴敌隆”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1辅酶作用,最终使凝血酶形成受阻。同时它的代谢产物苄叉丙酮可以直接损伤体内毛细血管壁,使得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造成内脏毛细血管广泛破裂出血,严重者可以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抗凝血性鼠药中毒的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中晚期表现为皮下出血瘀斑、血尿、鼻和牙龈出血、咯血、呕血、黑便和心、脑、肺出血、休克昏迷等等。”陆主任说,这类患者往往中毒而不自知,多以不明原因出血到医院就诊,其出血症状又易与一些内科疾病混淆,导致误诊,耽误治疗。“在我们急诊医生的认知中,即使患者否认接触史,也不能完全排除中毒的可能性,凡是遇到不能解释的病例,一定要想到中毒的可能!”
日常生活中,“溴敌隆”可以通过皮肤、眼睛、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
转自:浙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