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看钦州这番“神奇操作”

2022-04-08 08:58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本文原发于2022年3月3日出版的总第850期《瞭望东方周刊》,原题为《钦州: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 朱丽莉 

  潘文石建议,在三墩沙上建一条入海公路,明确清晰地划出一条界线,让钦州人知道公路西边可发展工业,路的东边留给白海豚。

  初春时节,暖阳当空,钦州优美的滨海风光吸引人们选择外出亲近自然。碧波荡漾的海水,翠绿的红树随风摇曳,白鹭掠过水面,海豚欢快游玩,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钦州市地处广西南部沿海,海岸线达562.64公里,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海陆交通枢纽、西南地区便捷的出海通道,亦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多年来,当地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

  中华白海豚之乡、中国大蚝之乡……是这座沿海城市靓丽的名片。

  “豚”丁兴旺

  农历春节前的大寒节气,出海考察的钦州市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科研人员兴奋不已。在三娘湾海域,他们拍摄到了中华白海豚与新鼠海豚同框画面,画面中它们不断追逐嬉戏,身姿优美。

  “这片海域一直有这两类海豚,但过去不太能见到它们在一起,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活在这里的海洋生物越来越多样。”钦州三娘湾管理区管委四级调研员容家铭说。

  红树林、鲜鱼活虾、白海豚……毗邻三娘湾的大风江口,生物多样性丰富,放眼望去尽是美丽和谐的生态景象。大风江是钦州市三大河流之一,全长185公里,流域面积1927平方公里,淡水河流的注入,给三娘湾海域带来大量的海洋生物和养分,滋养着这里的万物生灵。

  中华白海豚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三娘湾景区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观赏。调皮灵敏的它们,动作迅捷,时而跃出水面,一转眼又刷地钻到水下,跑得无影无踪。光滑的皮肤、圆溜溜的眼睛、柔软灵活的身躯、活泼调皮的性情,引来游客们驻足。

  自2004年起,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和他的科研团队扎根三娘湾,十余年如一日地出海近距离观察中华白海豚。在他们和当地政府的共同保护下,三娘湾海水水质良好,生态环境优良,白海豚在这里栖居繁衍、“豚”丁兴旺。

  潘岳2009年从北京来钦州“探亲”,看到父亲潘文石一路艰辛的环保事业后,毅然加入队伍,成为一名“海上大熊猫”的守护者。不久,丈夫赵一也成了她守护白海豚路上的队友。多年来,一家两代三口人接续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其他团队成员一起保护海洋环境,科普宣传如何爱护中华白海豚。

  团队长期跟踪发现,三娘湾海域目前生存的白海豚数量已从2004年的96头增加到300头至320头,主要由繁殖能力旺盛的年轻、健康个体组成,且呈缓慢稳定增长态势。近几年,团队连续发现刚出生的白海豚幼崽。

  “再没有什么比见到‘钦钦’又添丁更令人高兴的事了。她是三娘湾白海豚的明星,也是生命从艰难的困境中走出来的见证。”潘岳说,“钦钦”是一只受过重伤的海豚,2004年1月20日被团队发现时,它还没有成年,被拴渔网的尼龙绳套住脖子,至今未能脱下来,背鳍残留无几。

  18年来,“钦钦”是研究团队重点观察的对象,2021年8月的一次出海考察时再次遇见了它。潘岳笑着说,“钦钦”的第二个孩子在伴随她三年后,已经开始独立生活,偶遇时还发现她身边有一只年轻健壮的新个体,可能是又“恋爱”了。

  潘岳对生活在三娘湾的白海豚如数家珍,哪条小海豚是新出生的,哪条海豚身体颜色发生了变化,哪条海豚有显著的体貌特征……她都清楚明了,并为收集到海豚的生长动态感到激动万分。

  近年来,喜爱白海豚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纷纷亲近海洋想保护这一可爱的生灵。钦州三娘湾白海豚科普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迎来大量前来观光和研究的人群。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图片、视频,深入了解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类生物。

  “生命在地球上只起源一次,众生纷纭、变异多端的大千世界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科普馆入口处写有这么一段话。

  潘岳表示,经过18年不间断的努力保护,可以看到目前白海豚稳定增长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脱离濒临灭绝的危险。在一个稳定的、纯自然环境下的野生种群中,可以参与繁殖的白海豚个体数量至少要达到500头以上,才有可能说是接近稳定了。保护钦州白海豚的路还很长,仍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海上长城

  在钦州港三墩片区,一条13公里长的公路向海上延伸铺开。驾车行驶在这条蜿蜒入海的公路上,海风徐徐吹来,美景尽收眼底。南北走向的道路将海面隔开,往东看,是白海豚自由游弋的海湾,往西看,是临港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景观与工业文明交相辉映,让这条路收获“广西最美海上公路”的美称,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拍照。

  这是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取得共赢的探索之路。

  2009年,钦州正在洽谈一个38亿元的项目,拟在大风江口建一个造船厂。项目的建成无疑将带来可观的就业和税收,对急需发展的钦州而言吸引力不可谓不大。然而,大风江口到三墩沙旁方圆30里,就是中华白海豚的天然庇护所。到底能不能在此设厂搞建设?当地政府与驻扎在三娘湾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

  “肯定不行。”潘文石斩钉截铁地说,并讲解其中的利害:大风江流域及其支流,是三娘湾海域的“过滤泵”和“营养库”,一旦建厂,白海豚的生存环境就会被破坏,可能因而走向灭绝。一周之后,当地果断放弃了这个项目,和科研团队探讨如何守护好白海豚的家园,让白海豚更好地在此栖居。

  潘文石建议,在三墩沙上建一条入海公路,明确清晰地划出一条界线,让钦州人知道公路西边可发展工业,路的东边留给白海豚。一分为二,又共生共长,这个建议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采纳。

  放弃38亿元大项目后,一条保护海洋精灵的“海上长城”被迅速修建,为城市发展定下格局,从此“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历任领导接续努力,一面尽可能地维持原始浅海湿地的原貌,保护生物多样性,一面发展临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和自然保护协同发展。

  “三墩路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赵一告诉记者,这条迅速填出的路,为保护白海豚划出了“生命线”,也为保护北部湾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底线、红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好的见证。

  作为当地发展工业建设的主战场,钦州港规划发展过程中严守环保红线,环保措施力度超常。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坚持环保先行原则,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审批关,坚决禁止污染企业进入,所有建设项目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同时,钦州港海洋部门每天对海岸线、重点排污口进行巡查并清理海漂垃圾,加强海洋环保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多年来,在“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发展理念指导下,钦州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努力维护这一片内海的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和谐共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道路,在绿色生态健康的环境中实现长足发展。

  “红树林,绿油油,不与花木争芳丘;风吹浪打见本色,大潮消退现风流。”“碧海蓝天白沙滩,海豚常住好观光。此湾也是海鲜港,渔民大步奔小康。”一首首童谣,唱出了广西钦州红树林、白海豚的美好,也唱出了当地“保护碧海蓝天,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

  翻开中国地图,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一眼可见——北部湾。北部湾海岸线蜿蜒绵亘,有着“一湾相挽十一国”的独特区位优势。国务院批复的《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划定了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红线,明确了保住一泓清水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和红线,对北部湾城市群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海无港,曾是历史年表里钦州的模样。早在1919年,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在钦州规划建设“南方第二大港”,然而构想却只是停留在纸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钦州港从无到有,于1992年8月1日鸣响开港第一炮,传统小渔村不断向国际大港口迈进,如今正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

  钦州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吸引许多国内外商业巨头的关注。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批企业进驻,这里全年生产建设热火朝天,加上海鲜海景的吸引力,人流物流急剧增加,开发过程中环境破坏问题也随之而来,植被破坏、污水横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港区形象一度受到影响。

  当地有关部门下定决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启用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竭力保证海水时刻保持优质、“天蓝海碧地干净”。

  近年来,钦州立足区位、港口、交通等优势,以及众多国家对外开放平台叠加优势,大力发展石化、装备制造、造纸、能源、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建成投产中国石油千万吨炼油、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国投钦州电厂等重大项目,并引进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逐渐形成临港大工业集聚态势。2021年钦州石化产业园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30亿元、增长69%,税收突破100亿元、增长35%,成为地方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生态”二字,一直是钦州当地发展的热词。在推进绿色石化产业发展中,钦州市坚持生态优先,坚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了项目准入科学评估体系,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对发生重大环保事件的企业和列入环保负面清单的项目,一律禁止入园。自2013年起,钦州石化产业园连续9年进入中国化工园区30强,近两年均排名前20,并成为西部地区首个“绿色化工园区”创建单位。

  走进产业园区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可见3000多亩的厂区炼塔林立、管道纵横,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流入生态监测池,欢游的小鱼和茂盛的水草成为生动的水质说明。这座千万吨炼油厂,是中国石油集团在南方建成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大炼厂,也是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标志性项目。

  “作为海岸线上的大型炼化基地,我们的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多年来一直狠抓环保生产工艺,完善污染防控体系。”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安全环保处高级主管张满意说。

  多措并举令环保成效连年提升,2021年全厂节水节能取得良好效果,碳排放量317万吨、年碳减排45万吨,碳排放量同比降低10.81%,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近年来,钦州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企业的同时,还在石化园区专门配套引进了一批全球知名的环保服务企业,包括引进法国苏伊士建设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引进荷兰孚宝建设专业化工码头仓储,引进美国普莱克斯建设大型空分装置等等。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钦州不断改革创新,以领先的运营理念和服务能力保障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我们将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有关决策部署,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在园区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推进石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守住环保底线和安全红线,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一片蓝天下,为钦州深入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钦州市石化产业发展局局长杨永冲说。

  海边巍然屹立的礁石,迎面扑来波光潋滟的海浪。画家、诗人、商人、科研人员、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焦到这片海。

 

[责任编辑:季爽]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通过重大文化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了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20
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当日,由雄安高速铁路有限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顺利穿越海河,累计掘进里程超5000米。
20
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当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15时33分,满载460名游客的2025年“京和号”首趟旅游专列从北京丰台站鸣笛启程,开启为期19天的新疆南北疆深度环游之旅。
20
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西十高铁西起陕西省西安市,向东南穿越秦岭山脉,途经商洛市,终点为湖北省十堰市,正线全长255.7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19
5月18日上午,大熊猫“兴兴”和“靓靓”结束11年的旅马生活,启程回中国。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当日清晨,大批当地民众自发聚集到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与机场周边,与大熊猫依依惜别。
19
5月18日,河北唐山南堡盐场的工人将收获的春盐装船(无人机照片)。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南堡盐场的35万亩盐田迎来春盐收获期,工人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获,盐田里处处繁忙景象。
19
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将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突破口,倾力建设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不断探索“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把考古现场“搬”进展厅、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物魅力。
18
近年来,莆田市鲍鱼养殖加工产业已形成“科研—种苗—养殖—加工生产—国内外销售”的产业链,为鲍鱼出口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鲍鱼深加工出口企业达10多家。
18
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近年来,江苏省启东市持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深入推进“千企大走访”活动,不断优化“万事好通·益启企”政策,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全力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18
5月17日12时12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天仪29星、天仪34星、天仪35星、天仪42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共6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7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