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生活时代,互联网承载着许多“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的生活足迹、思想轨迹、情感印记。随着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越来越密不可分,有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去世后,他的虚拟财产、数字账号、网络足迹等该如何处置?这些数字遗产能否被继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正式施行及社会各界的相关探索,答案正在逐渐显现。
网络时代,每个用户都留下了大量在线记录,甚至塑造了虚拟世界的“数字灵魂”。在许多人看来,如果亲友能通过合法渠道与这些线上遗产再次联结,用以缅怀追忆,无疑是温暖人心的。然而,不同看法也现实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成素梅提示:“以数字化形式让逝者的音容笑貌保留下来,乃至在元宇宙中与亲人重新会面等形式,也可能加重继承者的痛苦,必须全面考虑。” 因为涉及账号主体的人格权、隐私权,数字账号能否被继承、如何被继承一直存在争议。“数字遗产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类,其继承涉及平台管理者、逝者和继承者等多方主体。”成素梅认为,“无形数字遗产的继承怎么才能不侵犯逝者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不侵犯与逝者相关的他人的隐私?这就出现了一个隐私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