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月7日电(记者袁全)近期,入境留学生、务工人员增多,上海市报告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处于高位,2021年12月共报告境外输入病例243例,为历史新高。此外,上海市近期无症状感染者增多。
对此,上海市疫情防控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海作为重要口岸城市和对外开放门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大,上海将持续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工作,努力为城市构筑坚强的堡垒。
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既是“好事”也是“难事”
根据通报,1月3日,上海报告新增2例无症状感染者,市区协同联动,精准、快速、高效开展调查处置。1月4日、6日,在集中隔离管控的密接等风险人群中,经主动检测筛查又发现6例外省输入关联无症状感染者。截至目前,上海共报告8例外省输入及关联无症状感染者。
截至2022年1月6日24时,已累计排查到上述8名无症状感染者的在沪密切接触者132人,均已落实隔离管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为什么近期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多?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一是病原本身的毒性特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株传播变快,但感染者的重症比例减少,轻症和无症状情况增多;二是感染人群不同,年轻力壮的感染者更容易无症状;三是在公众普遍大范围规范接种新冠疫苗的背景下,人群机体免疫力增强,无症状感染者会增多。
如何界定无症状感染者?吴凡介绍,新冠肺炎确诊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别在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即没有发热、干咳、咽痛、嗅觉减退等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并且胸部CT也看不到新冠肺炎典型的磨玻璃改变,唯一能确定其感染新冠病毒的依据是核酸检测呈阳性。而新冠肺炎的确诊需要临床表现的支持,所以将这一类感染者划分为无症状感染者。
吴凡坦言,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既是“好事”也是“难事”。原因在于,无症状感染对被感染的人来说对健康影响更小,但其在一定时期内有传播性,与确诊病例无异,对防控来说也是难点。
既往经验依然适用,无症状感染者不“触网”
吴凡表示,既往上海防控经验依然适用于无症状感染者,“早、快、准、全”依旧是重要防控策略。“直面新冠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是被动等患者‘触网’;二是主动筛查,而最近的无症状感染者就都是在主动筛查中发现的。”
被动是灵敏,主动是及时。上海一接到外省市的协查通报,遵循“2+4+24”原则,即流调队伍2小时内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流调核心信息,24小时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
“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上海始终强调,流调到哪里,管控措施落实到哪里,其中不乏人文关怀。”吴凡说,无症状感染者所有管控措施与新冠确诊病例一样,依旧是管好“三个圈”——排摸密接、次密接、风险群体,同时做到人、物、环境同防,及时锁定、发现、隔离、排查。
防控要求更高更细,个人防护要牢记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付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又值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上海作为重要口岸城市和对外开放门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大。
“近期很多人发现上海每天境外输入的病例增加了,其实也是因为国外病例数总体在增加,这对上海的监测体系、医疗机构、应急处置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付晨说。
据悉,上海针对重点场所、重点工作,比如机场、港口、疫苗接种以及重大活动等均成立了防疫专班,使得各项工作能够落实落细。同时,上海现有300多个发热门诊、发热哨点严阵以待,通过“早发现”和“以快制快”的应急处置,尽力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春运将至,上海将面临大规模人员流动,上海新增的一些无症状感染者也牵动着不少市民的心,还能不能出门玩耍,有没有感染风险?
对此,付晨建议并呼吁,市民如果春节有出行计划,首先要了解目的地的情况,如果属于中高风险地区,就尽量不要前往;如果属于低风险地区,可以前往,但需充分了解当地的防疫政策,同时加强自我防护,坚持“防疫三件套”,牢记“防护五还要”,减少聚集,降低风险。
7月8日,广州市公安局“平安广州宣讲团”组织学生等走进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近距离感受水上警察装备和救援技能,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安全知识。据介绍,平安广州宣讲团成立至今已有10年。截至目前,已举办近300场宣讲活动,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机关等场所,带给大家“听得懂、记得住、愿意主动传播”的安全知识。